北理工機械與車輛學院暑期社會實踐系列報道——重溫“西安事變”
發(fā)布日期:2011-08-03 閱讀次數:
供稿、攝影:重溫“西安事變“實踐團 編輯:董路寧
2011年暑假,在機械學院老師的帶領下,北京理工大學赴西安暑期社會實踐團正式發(fā)團了,大家懷著火熱的心情踏上了重溫“西安事變”的征程。
在接下來的五天里大家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行程安排,先后走訪了一些重要的西安事變歷史遺跡:偉大的民族英雄張學良將軍的故居——張學良公館;楊虎城將軍的故居——止園;西安事變前后以及抗戰(zhàn)時期起到重要作用的八路軍辦事處紀念館;蔣介石被俘之地——華清池等。
一張張黑白的老照片,一份份泛黃的史料,一件件珍貴的文物以及七十多年前留下的痕跡為來訪的后人訴說著過去那些驚天動地的歷史事件,更深深的觸動著每一個后輩子孫的愛國主義情懷。在這些革命圣地,實踐團隊員們懷著對先輩們崇高的敬仰之情詳盡的參觀了各遺址珍貴的歷史文物,深入學習了解西安事變的前因后果,對西安事變中張、楊二位將軍及我黨所起到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認識,所到之處無不為革命先輩們的愛國熱情所感動。
在國家民族危亡的時刻,張學良將軍放棄政黨之嫌,于1936年12月12日發(fā)動兵諫,扣留蔣介石,要求聯(lián)共抗日,無愧于“民族英雄、千古功臣”的贊譽。中國共產黨應張學良邀請,派周恩來到西安參與協(xié)商,對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起到了積極作用,促成國共第二次合作,由此實現(xiàn)了由內戰(zhàn)到抗日戰(zhàn)爭的歷史轉折。
這次重溫“西安事變”之旅,使同學們接受了一次愛國主義革命教育,每一位隊員心中都激蕩起了愛國熱情。張學良、楊虎城以愛國的赤誠之心,秉持抗日救亡的民族大義毅然發(fā)動西安事變,為全民抗戰(zhàn)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堪稱中華民族的千古功臣。
今年是建黨90周年,此次西安之行加深了我們對西安事變的了解,意識到了黨在和平解決西安變中所起到的積極作用,切身感受到了黨所代表的是中華民族的利益。作為有著光榮革命傳統(tǒng)的北京理工大學的學生,大家表示應該努力學好知識,用知識武裝自己,堅定不移地跟隨黨的腳步積極投身到祖國建設的事業(yè)中!
(審核:閻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