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報】從展覽看科學發(fā)展——地下室里搗鼓出“王者”機器人
發(fā)布日期:2012-11-01 閱讀次數: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黨委宣傳部
在“科學發(fā)展 成就輝煌”大型圖片展民生展廳里,一只身披滑板、頭戴山地車頭盔,造型怪異的“節(jié)肢動物”出現(xiàn)在展會現(xiàn)場,引來不少參展者的圍觀和好奇。這是什么?原來,這是來自北京理工大學本科在校生研發(fā)的“新型節(jié)肢機器人”。北京理工大學羅慶生教授告訴記者,它是在2011年獲得“第四屆全國大學生創(chuàng)新年會”第一名的機器人,是由北理工特種機器人技術研發(fā)中心帶來的大學生創(chuàng)新成果。
作為機器人大賽上的“王者”,由北京理工大學學生研發(fā)出的這臺節(jié)肢機器人成為了展會上的明星。
觀展—— 年度“王者”機器人 追蹤探測樣樣行
這只機器人究竟有何能耐?
太空舞、學狗步、螃蟹橫行……除了能按照音樂和舞步跳舞外,完成表演后,這只節(jié)肢機器人還能舉起前輪隨觀眾鼓掌。不僅如此,它能在不同地形條件下采用不同步態(tài)高效運動,還具備自動追蹤和避障功能,具有一定偵察探測的實用能力……由于具備這些“彪悍”的能力,它曾被參賽大學學生熱捧為2011年的“王者”機器人。
羅教授說,這個八條腿、自重8000克的節(jié)肢機器人,是2011年幾個在校的大三學生研發(fā)制造出來的。據介紹,在羅教授等專家的指導下,幾名大學生先借鑒國際上已有的機器人樣本經驗,進行機構分析、結構設計,然后繪制圖形、零件加工,最后進行系統(tǒng)調試、樣機試驗,前后經歷了10個月,造出了8條機器腿,學生們又找來一只滑板,裝上一頂自行車的頭盔,搗鼓出來了這樣的一個高科技“玩意兒”。
“這個機器人最大的特點,是采用了40個電機。八條腿,每個上面有5個電機,它可以走48種步態(tài),有48種不同的花樣。”羅教授說。
“它自帶攝像頭。比如對付恐怖分子,人可以不用過去,派這個機器人過去。它身上裝了很多傳感器,危險的地方會繞開走,探測到障礙可以自己選擇路線,腿可以自己抬起來繞過去。既可以人為控制,也可以自動盯準可疑目標。”羅教授介紹說。
“設計上最難的地方是什么?”記者問。
“最難的是8條腿,能夠整齊劃一地根據不同的地形自主選擇行動方式,這表明它具有智能,不是機械地按照人為設計的程序去走。內行人一看這個機器人的水平是非常高的。”羅教授說。
探秘——縮微版“變形金剛” 藏身大學地下室
羅慶生教授向記者透露,前來參展的這只“節(jié)肢機器人”還不是最厲害的,更棒的還“藏”在北京理工大學的實驗室里。
在羅教授的帶領下,記者來到大學生們位于教學樓地下人防內的實驗室。不見天日,潮濕又有霉味的三間小屋里,電腦、車床以及各種工具凌亂地擺放著——這就是一系列特種機器人誕生之地。
見有人到來,地下室實驗室內的4名大學生放下手中的研究工作,靦腆地看著記者。
“他們是現(xiàn)在千足蟲寵物機器人的研發(fā)成員。”羅教授向記者一一介紹。他打開地板上的一只灰色行李箱,里面露出一個比節(jié)肢機器人關節(jié)還要復雜的產品——多關節(jié)鏈節(jié)式寵物機器人(千足蟲寵物機器人)。
“它也是8條腿,但有46個電機,代表了國內最先進的智能控制技術。”羅教授介紹,這款千足蟲寵物機器人剛剛參加完北京市的創(chuàng)新大賽,現(xiàn)場的專家評價很高,唯一的一個問題是提出疑問:“是學生們自己發(fā)明的嗎?”羅教授笑著說。
隨意變形,隨意行動——記者看到,這個千足蟲寵物機器人簡直可以說就是一個真實的縮微版的“變形金剛”。每個體節(jié)具有12個自由度,四體節(jié)共46個自由度,在舵機和直流電機的驅動下可以實現(xiàn)以輪式、腿式行走為基礎的幾十種步態(tài),并可跨越一定高度的障礙物,可以適應沙漠、林地、毀壞的建筑內部復雜地形。
“不過,現(xiàn)代的材料器械還無法達到電影中變形技術要求的體積小、功率大、反應快且精準的水平,將來是可以做到的。”羅教授,電影里的變形金剛與現(xiàn)實有一定差距。
解讀——機器人用料很“簡樸” 學生們研發(fā)靠通才
幾位學生告訴記者,他們正準備給這只千足蟲安裝更多的腿,不僅可以像節(jié)肢機器人一樣舞蹈、行走,而且可以像蠕蟲一樣扭曲、爬行,是名符其實的“千足蟲”。“它最難的地方是在于46個電機的重量,這些電機的重量造成機械結構、電路還有程序設計上的困難。”大三女生、研究小組組長莫洋告訴記者。
讓記者感到有趣的是,這只機器人也如同北展上那只節(jié)肢機器人一樣“儉樸”——機器人肢體的連接物居然是CD唱片盒的塑料板。“從淘寶上砍價買下的CD盒,只有十幾二十塊錢,拆下來就可以作為機器人的裝飾。”莫洋笑著說。
羅教授介紹,機器人的材料成本不過2萬元左右。實驗室里每個學生都是多面手,自己上網砍價、自己用車床加工,從第一次使用游標卡尺到自己用車床車出零部件,這些特別的機器人就是這樣誕生的。
羅教授介紹,北京理工大學機電學院特種機器人技術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除了節(jié)肢機器人、千足蟲機器人,其他眾多的機器人也誕生在這里。他向記者展示了一系列的機器人,包括仿生六足機器人、反恐防暴機器人等在內的多款軍用機器人,以及高速智能碼垛機器人等在內的多款工業(yè)機器人。
羅教授透露,他們正在結合國際上最先進的發(fā)明,研發(fā)更多尖端的機器人。
對于研發(fā)的復雜程度,他僅以其中的一項視覺傳感器技術舉例說明:“同樣的視覺系統(tǒng),它的功能不同。有的是負責全景的;有的是負責監(jiān)測路況的,觀察路線;有的是負責瞄準的,發(fā)現(xiàn)目標如何定位……還有發(fā)現(xiàn)目標后,也要考慮如何識別并鎖定目標,這不但要有硬件,還有軟件……”
“因此,發(fā)明一只機器人,包括了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控制技術、傳感技術、通信技術、視覺技術,哪個方面都不可能短缺。機器人技術本身的性質注定了是一種融合體,要求通才型、復合型的研發(fā)團隊。”羅教授說。
北京晚報記者 丁文亞 文并攝 J145
原始鏈接:http://bjwb.bjd.com.cn/html/2012-10/31/content_154739.ht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