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北京理工大學校長胡海巖:追求真理 堅守信仰
發(fā)布日期:2016-06-30 供稿:中國科學報 編輯:趙琳 審核:包麗穎 閱讀次數(shù):
原文標題:畢業(yè)季:高校校長們的臨別囑托
原文鏈接: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6/349951.shtm
作者:陳彬 溫才妃 韓琨
編者按 又到一年畢業(yè)時。當鳳凰花開,離歌聲起,一群學子將離開母校的懷抱,奔向寬廣的未來。
此時,與他們相守相伴四年的母校想和他們說些什么呢?
在每年畢業(yè)典禮上,校長們都會對畢業(yè)生做一些叮囑。在這些叮囑中,也滲透著母校對這些即將遠行的學子們未來的關切與期望。那么今年,他們說了些什么呢?
追求真理 堅守信仰
■北京理工大學校長 胡海巖
以理性之光追求真理。兩年前你們剛剛升入大三時,也是在這座體育館里,我與你們交流了“如何做人與做事”。離開學校、步入社會之后,這個話題還將繼續(xù)伴隨你們。此時此刻,面對三千多張青春的面龐,我既感到由衷欣慰,也深切懷念陪伴學校走過無數(shù)風雨的那位老人——徐更光院士。
1964年末,國家批準我校參與“142工程”,徐老成為研究團隊中的骨干力量。他經(jīng)過無數(shù)次試驗,創(chuàng)造性地采用玻坲膠解決了高能炸藥研制中的粘結難題。但在評審時,專家否定了他的方案。徐老沒有氣餒,進行了長達16年的試驗,證明用玻坲膠粘結的高能炸藥性能很穩(wěn)定。又過了15年,徐老得知當年專家評審通過的粘結劑使用效果不好,核武器研制單位最終仍采用了他的方案。2012年,在徐老誕辰80周年的慶典上,這一重要貢獻被公之于眾。一些學者為徐老未能因這項重要貢獻而獲獎鳴不平,但他的答復是“只要國家的核武器用上這個方案,我就非常欣慰”。
同學們,希望你們像徐老一樣,始終以科學精神來追求真理,堅持實踐出真知,永遠實事求是地做人、做事。希望你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致力于探究自然萬物運動之規(guī)律和社會發(fā)展面臨的重要問題。
以崇高信仰指引人生。在兩年前的那次交流中,我還和同學們談了“選擇與堅守”,談到“理想指引方向、態(tài)度決定一切、堅守鑄就成功”。兩年過去了,相信同學們對這個話題應該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認識。今天,我還想為同學們介紹一位我們身邊的老人。
這位老人就是我校“光電創(chuàng)新基地”的創(chuàng)始人、光電學院退休教師張忠廉教授。世紀之交,張老一手創(chuàng)辦了“光電創(chuàng)新基地”,指導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實踐,為人才培養(yǎng)傾心傾力。如今,他已年過八旬,退休多年,但依然充滿熱情地工作著。他視教書育人為生命,視學生為子女,致力于探索實踐教學改革之路。
同學們,著名教育家蔣夢麟先生曾說“理想、希望、意志是決定人一生枯榮的最重要因素”。希望你們能夠將志向放得更高一些,眼光放得更遠一些,將個人的夢想融入團隊、集體乃至國家的夢想,腳踏實地、累計寸功地去實現(xiàn)。希望你們時刻自勵自省,在流俗的大潮中保持清醒和獨立思考,擁有高貴的靈魂,肩負起對人類和社會的責任,執(zhí)著地堅守信仰。
記者小評:
以老一輩科學家的故事,來指引即將畢業(yè)的年輕人,是近年來畢業(yè)典禮上校長們常采用的形式。以科學精神來追求真理、探索世界,不僅僅在于做事,還在于做人。走出校門,面對的是名利、誘惑、挫折等更大的人生考驗,校長們之所以在此不厭其煩地強調真理、信仰,實際上是為畢業(yè)生們樹立一盞明燈,提醒他們在迷失之際不至于偏航,如此才能行得更遠。
分享到: